2018年7月27日至30日,“第八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北九州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和日本九州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丹麦、巴西、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260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命题及其批评实践。
大会开幕式由日本九州大学波潟刚教授主持。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秘书长、《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宣读了中国驻福冈总领事馆领事张映川先生的贺信。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副秘书长、宁波大学王松林教授宣读了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会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克劳德·罗森教授的贺信。日本九州大学地球社会统合科学府府长中野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必威体育官网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聂珍钊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本次会议共邀请了十位世界知名教授做大会主旨发言。
第一场主题发言由苏晖教授主持,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罗兰德·施莱弗教授担任评议。聂珍钊教授是大会第一位主旨发言人,他在题为“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Brain Text and Brain Concept in Theory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的发言中阐释了脑文本和脑概念的形成机制。他认为,脑文本是决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既定程序,不仅交流和传播信息,也决定人的意识、思维、判断、选择、行动、情感,决定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决定人的存在,决定人的本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框架。德国耶拿大学沃夫冈·穆勒教授的发言题目是“What Is the Worth of Human Life? The Dilemma of Whom to Save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in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他从哲学和文学的角度聚焦危急时刻的伦理困境。他通过追溯古希腊哲学家卡涅阿德斯和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观点,反思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末文学作品关于伦理困境的呈现,从哲学与文学两个层面对危机伦理进行了思考。
第二场主题发言为由韩国建国大学申寅燮教授主持,韩国高丽大学郑炳浩教授担任评议。波潟刚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介绍一种理论:对话文学伦理学批评》。他援引与聂珍钊教授之间的七封书信内容,回顾了自己作为一名日本学者接受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全过程。华中师范大学李俄宪教授在题为《川端康成<千羽鹤>的伦理价值论》的发言中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千羽鹤》为例,分析了作品中人物从伦理混乱到伦理困惑再到伦理选择的过程,指出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的重要性。
第三场主题发言,由台湾淡江大学蔡振兴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担任评议。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伊戈尔·奥列格维奇·沙伊塔诺夫教授的发言题目是“World Literature as a Challenge and Ethical Problem”。他立足俄国文艺学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维谢洛夫斯基提出的“历史诗学”的概念,通过引述莫拉蒂、达姆罗什、歌德等人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探讨伦理在世界文学建构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的发言题目是“Ethical Ways of World Making”。在论述西方学者关于世界建构的现有模式后,以文学伦理学为基础,提出了世界建构的伦理方式。他还以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赎罪》为例,分析了麦克尤恩作品中世界建构的伦理纬度。挪威奥斯陆大学克努特·布莱恩希尔兹沃教授的发言题目是“You have to change your life. A response to Peter Sloterdijk”。他尝试把当代德国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反思现代文明的畅销书You have to change your life置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语境中去考察,认为斯劳特戴克所提出的重建免疫系统应该增加伦理元素,从而增强全人类的适应力以保证人类生存,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人类命运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场主题发言,由浙江大学吴笛教授主持,韩国东国大学金英敏教授担任评议。南丹麦大学Johannes Noerregaard Frandsen教授的发言题目是“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nd Ethical Literature”。他指出,童话不仅是为儿童写的,青少年和成人同样能在童话世界中找到共鸣,能在童话世界人物的伦理选择中看到自己人生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阅读安徒生童话能够促使人思考一个问题,即人何以为人的问题,这正是安徒生童话的伦理价值所在。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Maria Luisa T. Reyes教授的发言题目是“The Ethical in the Aesthetic:The Aesthetic in the Ethical in Literatures from the Philippines”。她认为,世界文学的伦理转向与美学转向一直是交织在一起的,并通过梳理菲律宾文学发展史及实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日本福冈大学大嶋仁教授在题为“Ethic in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的发言中引述了伊曼纽尔·列维纳斯对“他者”的阐释,从比较文学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本质,指出文学与科学的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作为会议的联合主办方,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在聂珍钊教授的率领下,共有来自必威体育官网和人文学院的12位教师参加了此次大会。各位老师分别在大会的欧美文学组、文学跨学科研究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组、儿童文学组、戏剧文学组中宣读论文。
吴笛教授在发言“A Study of the Ethical Conflict between the Divine Factor and the Human Factor in The Scarlet Letter”中提出了“神性因子”的概念,他认为,霍桑的名著《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不是忏悔性格的典型例子。海斯特的“罪过”源于神圣因素和人类因素之间的伦理冲突,是清教徒社会伦理选择的结果。因此,把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视为堕落灵魂自我拯救的两个象征是不合适的,相反,他们是道德价值观从神圣因素转向人类因素的象征。
王永教授的发言“The Primitive Characteristics in Velimir Khlebnikov’s The Izbornik of Poems”采用跨学科的视角,运用艺术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赫列勃尼科夫的《手抄诗集》从形式以及主题、语言等层面做了分析,揭示出诗集的原始主义艺术特征,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创作理念。指出,《诗集》采用原始主义艺术创作手法,旨在探索语言的原始状态,从而构建一种未来的“星空”语言。
周启超教授在其题为“Ethical Dimension that Alerts Mind, Moral Energy that Shapes Spirit – Rereading Several Masterpieces in the Golden Age of the USSR Literature”的发言中提出,当代苏联文学的繁荣时期或黄金时期并非如文学史教科书所宣称的那样在所谓的“解冻”时期,也不在80年代中后段的“改革”时期,而是在“解冻”和“改革”之间。即以第四届苏联作家代表大会( 1967年)为起点,以第六届苏联作家代表大会( 1976年)为终点。
方凡教授主持小组发言并做了题为“Ethical Selection of Memory in William Gass’s Middle C”的发言,讨论了威廉·加斯的小说《中央C》中主人公记忆叙事的伦理选择,并指出作为历史叙事的记忆常常受到记忆主体的影响,即使是相同历史事件的叙述,主体所具有的不同伦理身份会导致不同的叙事风格。
马晓俐老师的发言“The Ethical Choice and Use of Power in Lady Audley’s Secret”通过描绘对比女主人公奥德利夫人“家中天使”外在形象和背后一系列重婚、谋杀、纵火等恶魔般行为的伦理选择,揭示维多利亚转型期阶级和性别权力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旨在传播小说中的道德价值观和教诲作用。
苏忱老师的发言“Ethical Identity of Clones in Kazuo Ishiguro’s Never Let Me Go”讨论了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中克隆人遭遇的伦理身份困境,以及后人类社会下传统伦理规范的适用性与新的伦理诉求。
孙艳萍老师的发言“Ethical Choices in Margaret Drabble’s The Red Queen”重新审视了德拉布尔的小说《红王妃》中的伦理场景及其小说人物的伦理选择。
寿似琛老师的发言“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Ethical-related Key Words in Sha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从“羞耻”、“崩溃”、“失常”和“审判”四个关键词出发,从四个伦理维度探讨了拉什迪的作品《羞耻》。这四个关键词源于伦理身份的混乱,终于伦理困境的束缚,最后归于伦理价值的评判。
薛冉冉老师的发言“The Problems of Ethical Choices in Novels of New Realism”聚焦当代俄罗斯问题劲旅新现实主义流派,剖析文学作品中因苏联解体、社会转型而带来的伦理混乱,从而展现了文学生成与发展的深层机制。
赵佳老师的发言“Ethical Discourses in the Novel Adapted from Social News: A Case Study of The Adversary by Carrère”讨论了法国作家卡雷尔小说《对手》中的司法伦理、新闻伦理、基督教伦理和文学伦理等主要问题,认为不同的伦理话语从多种角度在描述与界定着“恶”的内涵。
史烨婷老师的发言“An Almodovarian Reading of the Gender Ethics in Antigone”从性别伦理的颠覆和性别伦理的走向两大方面分析了法国纯真剧团2014年创作的《安提戈涅》,提出了当代社会如何审视性少数、婚姻制度、两性关系,以及如何重构性别伦理等迫切的问题。
Beydoun Zaki的发言“Metaphors in Ethical Discourses -- Examples of Nietzsche, Freud and Wittgenstein”中指出所有的伦理话语事实上都是充满隐喻的文学体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尼采,弗洛伊德和维特根斯坦的著作。
大会闭幕式由王松林教授主持,波潟刚教授、李俄宪教授、沃夫冈·穆勒教授、尚必武教授分别做了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指出,此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对进一步加强各国学者合作、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及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大会最后宣布,“第九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一年后在浙江大学召开。
会议期间,聂珍钊教授邀请十余位中日韩专家学者举行了中日韩三方会谈,商讨关于加强各国学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此外,还召集“第九届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组的几位老师召开碰头会,就几个重要问题确定了初步方案。
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
浙江大学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任洁、熊卉、苏忱撰文
2018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