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

跨界、差异、宽容、和谐——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圆满结束

发布者:杨丹旎   发布时间:2018-09-08

201891 - 6日,第四届文化遗产世界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大会由浙江大学与国际思辨遗产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ACHS)共同举办,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委员会协办,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具体承办。

会议是该协会两年一度的学术会议。该组织在国际遗产学界非常活跃,旨在推动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的变革与创新,使遗产不仅作为文化产业的资源,也是促进社会变革、文明对话,以及道德与人文发展的载体。经过四年的筹备,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的500名左右代表。这是杭州和浙江大学有史以来国家代表最广泛的国际学术盛会,对中国遗产界、杭州市以及浙江大学都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包括十四个分论坛84个主题560多场发言。其中,“国际性及遗产跨界”论坛强调了跨界文化遗产问题在不同国家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及对策。“遗产:理论与实践”分论坛就遗产研究中休闲、娱乐、与旅游所带来的文化认同意义及遗产研究意义进行了探讨。“物质与非物质”论坛重新梳理了遗产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之间螺旋关系。从最初过于强调遗产物质性,经历了对非物质遗产价值的认识和重视,再到当今呼吁重新重视遗产的物质属性。其实,物质做为载体和非物质强调的意义,两者融合才能更好彰显文化遗产对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

“跨界交流”论坛提出了遗产“边界资源”的广泛内涵,指出边界资源的影响对象也十分广泛,涵盖个体、少数民族、国家等等。该论坛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参与性遗产”(Participatory heritage),这一概念强调了现代社会与公民的互动。学者们也关注了宗教遗产对世俗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的影响,并探索了伊斯兰教及亚洲国家的宗教文化实践。该论坛的三场研讨会把宗教与遗产研究相结合,扩展了遗产研究的范围。


在“治理、法律和管理”分论坛,学者们从遗产保护实践着手,将国际组织、政府及遗产管理部门等几个主体考虑在内,探讨了位于不同地区的文化遗产管理与保护机制。“记忆、时间和遗忘”论坛为记忆研究学者与遗产研究学者搭建了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平台。学者们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长廊里,共同探寻着遗产构建的奥妙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在“学科、方法论和对话”论坛中,学者们意识到长期以来,遗产研究离不开西方社会构建的带有垄断性质的研究体系。基于这一背景,该分论坛学者共同探讨了思辨遗产研究范式对于抵消“西方中心思维”(Western-centric mindset)的方法与途径。


学者们也针对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博物馆实践展开了讨论。博物馆实践会带来文化传播、文化认同及国家建设等相关的跨界问题,学者们针对最新的博物馆实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国家,地区及领土”论坛中,则以地域这一因素为划分依据,围绕中国的文化遗产政治、南北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与遗产政策、欧洲的文化遗产话语体系等核心议题展开了讨论。“城市与景观”论坛从历史维度探讨了工业革命时期、后战争时代、后垄断时期和现代化过程中城镇与城市文化景观的变化及其社会影响。

各分论坛议题紧跟文化遗产研究前沿,体现了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包容性,有效推动了文化遗产研究与实践的变革与创新。分论坛呈现出的学科多样性及议题广泛性充分展现了文化遗产学界应对全球化和社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也展现出了国际人文与社会学科走向深度融合的主流趋势。


此次大会意义重大,因为文化遗产事业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本次会议体现以下三大特征:

一、跨界融合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次会议的基本主题是“遗产跨界”(Heritage across boarders)。全球性遗产研究的前沿议题是伴随着一系列跨界实践形成的,意味着不同遗产形态之间(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不同文明、不同语言、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乡村和都市)等之间的界限将被打破。多元主体、多元话语、多元领域和多元学科的交流、互诘和思辨,促使国内外学者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共同塑造遗产的文化多样性,及其社会价值、实践形式和表现方式。

二、跨越学科应对文化发展新挑战

会议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跨学科性,参会成员有来自博物馆学、考古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学、符号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景观学、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艺术史、古建筑、文化记忆、休闲旅游、公共政策和法学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及相关业界实践者。 “跨学科既是研究方法,也是研究目的。

三、我国思辨遗产研究茁壮成长

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是给中国学者以及在国外的华裔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会议期间涌现了一群非常有活力的中国学者。中国学者关注对象涵盖宗教信仰、手工艺、舞蹈等;关注UNESCO的非遗话语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和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如何展开对话,各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非遗构建。在国内遗产研究中,非遗传承人、社区、专家、政府之间关系,非遗与商业化和旅游的关系等都是热门议题。会议也凝聚了一批旨趣相近的中国学者,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际思辨遗产研究协会中国分会。

此次会议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量支持,何莲珍副校长出席了91日下午的开幕式并做了讲话,她提到“于一国而言,遗产代表着自身的文化传统;于一城而言,遗产诉说着自身的历史精魂;于一校而言,遗产引领着自身的人文探索。”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的党政领导、各科室和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的老师们从暑假开始就全力投入到大会的筹备中。也有五十多名志愿者参与大会服务工作

文化遗产世界大会的举办,促进了我院的地方合作以及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期间,我们与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及北美和欧洲一些知名学府签订合作协议。



必威体育官网

2018年9月8日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