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暨必威体育官网戏剧文化系列讲座“瓦格纳音乐戏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文化影响与艺术遗产”在学院青荷吧顺利举行。活动由英文系宣奔昂老师策划和主讲,并特邀中国美术学院罗逍然老师和浙江大学刘永强、胡文海、杜磊三位老师担任与谈人,围绕《指环》的文化影响和艺术遗产展开主题发言和学术讨论。院长董燕萍教授,俄语所王永教授,英文系苏忱教授、朱振宇副教授及各系所的本硕博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宣老师首先做主旨发言。他首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了瓦格纳及其代表作《指环》,陈述其“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构想和实践,并特别结合瓦氏于1876年创办的“拜罗伊特歌剧节”(Bayreuth Festspiele)说明其作品所独具的古希腊式“祭献”氛围。此外,宣老师还从英语文学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T.S.艾略特长诗《荒原》(The Waste Land,1922)第三部分“火诫”(“The Fire Semon”)中部分文辞与《指环》的互文关系,由此揭示出19世纪以降瓦格纳作为时代文化偶像的影响。事实上,宣老师很早就关注到这一议题,在其相关代表论文中,就曾有力地分析了瓦格纳对乔治·艾略特和詹姆斯·乔伊斯文学创作的影响。这次文化沙龙无疑是对其研究的展演和深入。
随后,四位与谈人对宣老师的报告中涉及的相关问题做出回应。罗老师以《指环》第二部《女武神》终幕为例,通过细致入微的导聆,指出此处多个主导动机的重复和织叠。他强调,我们在必要时应跳出“整体艺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观念为我们设置的本质主义陷阱,而应在与音乐的直接相遇中感受和思考。杜老师将话题拓展到文学中的音乐性和音乐中的文学性这一组二元对立,浅谈了文学与音乐的神交;刘老师从近年学术热点“跨媒介研究”的角度进一步回应了上述讨论,将注意力引向音乐相关研究的难点;胡老师则以石川啄木为例,进一步发掘了瓦格纳之人格的文化影响,评析其在日本文学场域中的定位。
在自由讨论环节,朱振宇老师和苏忱老师也做了相当精彩的回应。朱老师从音乐技法演变的角度,结合19世纪欧洲音乐传统的背景,进一步探讨了《女武神》终幕“火焰”场景的音乐主导动机。苏老师则以“崇高”和“神圣”为关键词,指出《指环》音乐呈现的美学特质,探讨了其在艾略特诗作中潜在的反讽性使用。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以《指环》为题创作的一系列版画作品,让听众得以在“诗-画-乐”的互动中浅尝瓦格纳“整体艺术”之味。其实,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艺格敷词”(Ekphrasis),表示不同艺术媒介的交融。中国文论也历来重视姊妹艺术之间的出位之思。然而,上述观念与瓦格纳“整体艺术”的美学品格与表征有多少差距,可能还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站在AI的时代回望瓦格纳,被技术赋能的我们果真能够一键生成“整体艺术”吗?
看来,作为一代文化偶像的瓦格纳并未远去,令世界着迷和困惑长达两个世纪的“瓦格纳问题”还值得继续讨论。除了继续挖掘近年来阿多诺、齐泽克和巴迪欧等左派批评家对瓦格纳的重思,或许我们也有必要适时重返尼采——在他所谓“放弃风格”的“瓦格纳风格”中,继续思考这位普洛透斯式艺术家的形象与精神。德奥音乐源自尼采笔下那“潮湿的北方”,同南部托斯卡纳艳阳下的咏叹风格有明显差异。要品味这风格,恐怕还得不断重返,才能突破那蕨草斑驳且雾气弥漫的圣乐秘林。也许,宣老师选做活动解语的诗行恰恰应和着这风格中暗藏的审美愉悦:
黑暗的夜,
可她却又明亮,
因这暗黑之中,她带来神秘的星宿;
颤抖着却又坚强,一如爱的声音,
来自未知的远方:
呵,光芒四射的黑暗!呵,暗黑孕育的光亮!
你那深邃的喜悦,浅薄的白昼无法参透。
恐怕唯有走出光天白昼,才能体悟“那深邃的喜悦”!这次的文化沙龙,也许正是一次美学突围的始点。
文/图:诸桥瑞/刘可欣
审核:宣奔昂
必威体育官网英文系
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