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betway必威西汉姆联

法语所顺利举办“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主题讲座

发布者:刘芳   发布时间:2024-10-31

2024年10月25日上午,必威体育官网法语所举办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主题讲座。本次讲座为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我校东方论坛”系列讲座之一,旨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我校人文社科的繁荣发展。

本次讲座主讲人为法国著名翻译家何碧玉教授(Isabelle Rabut)和安必诺教授(Angel Pino),同时还邀请到了著名诗人、法语诗歌翻译家树才教授作为与谈嘉宾。何碧玉是法国国立东方语言学院教授、汉学家、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过莫言、余华、毕飞宇、池莉、沈从文、巴金等人的作品,并于2023年荣获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安必诺是波尔多蒙田大学教授、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过余华、池莉、巴金、杨绛等人的作品。树才老师是诗人、学者、法语文学翻译家,获得过法国“教育骑士”勋章。

本次讲座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安必诺教授就La traduction et la réception en Franc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u XXe : lignes et tournants(“20世纪中国文学在法国的翻译与接受:路线和转向”)这一主题进行报告。他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和1978年改革开放这两个重要事件为节点,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之前,法国汉学界并不十分重视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最早对其进行译介的是当时居住在中国的比利时和法国传教士,最主要的翻译成果来自文宝峰(Henri Van Boven)、明兴礼(Monsterleet)、善秉仁(Joseph Schyns)和孟烈士特(Alphonse Monestier)等人编写的文集。其他的译介工作几乎都由讲法语的中国人进行。

1949-1978年,法国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同样更多地出于非文学的原因。在这一阶段,法国共产党的相关出版社和杂志表现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关注。法中友好协会和北京外文出版社对翻译和传播中国当代文学做出了贡献。但这一时期法国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依然较为贫乏,被译介到法国的中国作家主要有鲁迅、浩然等,其中汉学家米歇尔·鲁瓦(Michelle Loi)和李克曼斯(Pierre Ryckmans)为鲁迅作品的译介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进入繁盛时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作家数量和文学作品数量均大量增长;另一方面,法国出现了新一代致力于以文学方法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汉学家,越来越多的法国出版社开始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出版,此外,中国商业出版的灵活性也为中国文学走向法国提供了便利条件。

最后,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翻译出版的现状,安必诺认为,当下在法国,中国文学被视作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放弃了主动翻译和出版本土作家的作品,转而支持法国译者和出版商的译介工作。

第二部分,何碧玉教授作了题为Approximations et incertitudes dans la traduction littéraire du chinois en français: quelle représentations derrière les mots(中国文学法语翻译中的近似与不确定:词语背后的表征)”的报告,主要分享她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中遇到的具体案例。

首先,何碧玉老师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如“包子”、“点心”、“镇”等,揭示了很多表达在中法两种语言中具有意义的差异,不能完全对等。

接着,她分析了中文双音节形容词的翻译问题,比如“憔悴”、“精悍”、“清幽”等等,法语中很难用一个词来传递这些双音节词的意义。何碧玉教授认为,相对而言,中文的表达和意义更加丰富,词典在翻译工作中的作用十分有限,翻译的过程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丰富语言的过程。总之,翻译工作繁复细致,对翻译家的智慧和创造力具有极高的要求。

第三部分,树才老师对两位翻译家的报告进行了评论。安必诺教授从宏观的角度展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翻译和接受的全貌和变化,而何碧玉教授则以小见大,从具体的翻译实践问题切入,让我们窥见翻译工作的不易。翻译不是字与字或词与词的对应,译者需要准确地捕捉字里行间的“氛围”,把握语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潜能进行创造。

最后,现场的同学和老师就相关问题与三位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结束。


文/图:任职显/林诗婧

必威体育官网法语所


联系我们

电话:0571-88206044

邮编:310058

地址:杭州市余杭塘路866

官方微信学生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