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3日下午,王斌华教授为浙江大学翻译专业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从中英早期交往史看口译活动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兼谈‘翻译只是机器能做的语言转换活动吗?’”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朱晓宇老师主持,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王斌华教授是英国利兹大学口译及翻译研究终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英国“皇家特许语言专家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口笔译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兼及数字人文、汉学和语言教育。
在本场讲座中,王斌华教授通过分析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中英交往中四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口译活动,剖析口译活动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王斌华教授以“洪任辉事件(1757-1759)”导入,首先讲述了中英交往过程中第一位有历史记载的口译员的故事。洪任辉事件是清朝乾隆时期因外商告御状而引发的涉外纠纷事件。作为东印度公司属员,洪任辉(James Flint)因不满广州贸易现状几次前往宁波,并辗转至天津向皇帝上表,状告广州海关官员勒索、反映保商制度问题等。作为事件导致的后果,乾隆惩办了涉事官员,并下令将洪任辉押送至澳门圈禁,并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强化了一口通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在这个时期,懂得两种语言的人常被称作“双面人”,兼通双语导致他们对本国的忠诚受到质疑。与此同时,他们常常不只有翻译这一个身份,而是同时担任多个角色。
第二个阶段则与广州十三行密切相关。1757年《防范外夷规条》颁布后,清廷上下严格执行一口通商政策,广州成为唯一的外贸港口。随着外商贸易活动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买办”这一角色。外商会雇佣这些买办商人帮助自己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他们常使用洋泾浜语进行双方沟通,形成了一种早期的语码混合现象。除此之外还出现了“通事”这一角色,他们并不十分熟悉英语,但可以在两方之间充当“翻译”角色。由于同时为中外两方提供服务,他们时常受到怀疑,社会地位并不高。
1792至1974年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官方使团(Macartney Embassy)来到中国,试图与皇帝商议开放通商口岸、设立大使馆等事宜。出发之前,他们在英国乃至欧洲大陆寻找懂得中文的人担任使团译员。使团最后找到了两位在意大利学习做牧师的中国学生。他们中文并不好,也不会英文,相比之下更熟悉意大利语和拉丁语。这次出访,使团的使命并没有顺利完成,而失败的原因常被人认为是面圣时的“中英礼仪之争”。然而事实上,翻译的不到位也是此次中英外交无果而终的重要原因。例如,英国使团带来了一批代表当时西方最新科技发展的礼品,但翻译问题影响了乾隆对礼品的理解。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南京条约签订,规定五口通商。在南京条约的签订过程中,由于大清彼时没有自己的译员,因此一切条款均由英国的译员翻译和解释。而同时作为传教士的英国译员在翻译与宣读的过程中,私自加入了许多有利于传教的内容。由此可见,在那个翻译伦理尚未形成的时代,译员的缺位和充分准确翻译的缺失,往往导致话语权的丧失。
讲座尾声,王斌华教授悉心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他强调了译者的重要性在于信息处理与意义协调,而这些都是机器所做不到的。翻译的实质在于交际沟通,沟通人心,沟通思维。因此,想要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要遵守翻译职业伦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维的交互,心灵的沟通。讲座在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图:李姿萱/刘可欣
审核:杜磊
编辑:王娅婷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
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浙江大学翻译基层教学组织